來源:濟南家長幫 作者:開心秋意闌珊 2018-04-23 16:07:55
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:
有個叫林瑩瑩的北京姑娘,小時候跟父母住的四合院里。
父母都是老師,為人謙和,但是對孩子的管教比較嚴格,認為“嚴是愛,松是害。”
一天,已經上小學的瑩瑩竟然尿床了,她既緊張又害羞。
媽媽當時很生氣,站在院子里邊收拾被褥邊當著鄰居埋怨:
“這么大個姑娘還尿炕,人家2歲的小孩都比她強!”
如今,已經36歲的林瑩瑩還能記起當時的感受:
“想找個地縫鉆進去。鄰居都在院子里聽我媽嚷嚷,還有小伙伴在笑我,我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那里,沒有一點尊嚴......”
更糟的是,成年后的瑩瑩一直有失禁的問題,看了很多醫生也不見好轉。
為此她一直無法結婚,很長一段時間她和她的父母都認為這是生理問題。
直到看了心理醫生,才知道這個問題很大程度是精神上的,與她小時候的承受巨大壓力有直接關系,她說這輩子也無法原諒媽媽......
家長們這些情急之下的口頭禪,在孩子心中居然成了嚴厲的責罵。
我們明明那么愛孩子,卻忽略了那些無意無心說出的口頭禪,它們像一把把小刀,在孩子幼小的心上劃出深深的傷痕。
《超級演說家》中有句話:你滿嘴是愛,卻面目猙獰。
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: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,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。01
下面這三類口頭禪,是不是很熟悉?
1.數落的話:你怎么這么笨!....
你怎么這么笨!
這個和你講過多少遍了!
你太不爭氣了,我對你很失望!
當別人說你笨的時候,是什么感覺?
失落、窘迫、憤怒……這些在孩子身上,不會減少,只會放大。
孩子的承受和判斷能力都沒有完善,很容易被別人的話所影響。父母如果經常說這類話,孩子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,失去自信,覺得自己很“蠢”,什么都做不好。
在生活中,尤其是在與孩子的溝通中,家長很容易被消極暗示所影響。他們經常不自覺地就給孩子貼上一個壞的標簽,固化孩子身上的一下小毛病,導致其擴大化。
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“翁格瑪麗效應”,說的是有個叫翁格瑪麗的女孩,本來長得不是很美,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給她信心,告訴她其實她很漂亮。由此,女孩有了信心,每次照鏡子的時候,她都在心里對自己說:“其實,你很美”。
因為自信的提升,女孩看上去也就真的越來越美了。
這個效應的本質是,當孩子在心理上認可了某種心理暗示,就會不斷地往這種形象上去靠攏,朝著這個目標去爭取,去努力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會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人。
2.否定的話:哭什么哭,你還有臉哭?..
哭什么哭,哭有什么用.....
這有什么好害怕的!
我說不行就是不行!
有些爸媽一聽孩子哭,就心煩意亂立馬阻止,尤其一些男孩的父母認為,男孩子哭缺少男子漢氣質,堅決不允許孩子哭,甚至告訴孩子哭很丟臉。
孩子是依靠周圍人的評價來建立自己的自信心、自尊心和價值感的。
一個不被允許哭、發脾氣、失敗的孩子,會嚴重壓抑自己,并通過一些非正常途徑釋放內心壓力。
比如有些孩子性情暴虐、愛穿奇裝異服、愛啃咬指甲,大多是因為經常被否定,只好通過這些方式引起注意或者釋放壓力。
小時候經常被否定的孩子,一生都會苦苦追求他人的肯定。
3.訴苦的話:為了媽媽,你努點力好么。
要不是因為你,我不會這么累....
為了媽媽,你努點力好么..
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,采用激將法刺激孩子,有些父母則是打起了親情牌。
關注奧數網官方微信 數學資料、數學真題、更有全國教育資訊 微信搜索“奧數網”或掃描二維碼即可添加